“治未病”是中医防治疾病的最高境界,着重预防为先、为重、为上。“治未病”理论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,也保持着与时俱进,将服务内容向预防转变,以求有效、持久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,发挥中医“简、便、验、廉”的特色及优势。各地中医医院都通过建立“治未病”科,开展“治未病”服务,发挥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在养生保健、重大慢性疑难疾病的预防及早期干预中的优势,将疾病防治“关口前移”。同时形成医药大健康产业,不局限于治疗疾病,而更多关注中医养生保健及预防疾病,更可能多地满足人民群众预防疾病、追求健康的现实需求。同时中医“治未病”理论符合我国医改中战略“下移”的卫生方针,符合时代的要求。
目前,泰安市“治未病宣教”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:1、全市中医治未病文化氛围欠浓厚,中医药文化渗透欠深入。2、缺乏充分的对外宣传,在基层治未病宣教、现场授课方面十分不足,而且一些易于民众接受的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较少。3、缺乏合理产业发展与引导。中医药治未病文化教育与养生建设不是无根木,政府起到牵引作用,民众作为最终受益者,中间需要健康文化产业的承接发展。4、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欠提升与完善。
1.在全市加强中医药文化知识的全民渗透,从各个层面大力宣传倡导中医治未病理念。应在现有宣传媒体的基础之上,继续利用新兴媒体加大宣传,综合利用各种宣传方式的优势,营造中医药氛围;还要着重培养了一批“不为名、不为利,只为公益--为中医治未病宣教服务”的高素质师资志愿者队伍,深入基层,进行宣传义诊;并且以一些简便廉验的中医诊疗技术为群众服务,增强群众对中医治未病的认同感与信任感,使广大群众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再次为中医药“代言”。
2.大力推进中医药科普下乡村、进社区、进单位,针对不同年龄层次、不同工作人群宣传简单实用的中医药文化知识。将中医中药、中医养生、中医治未病、中医九种体质等渗透到我市的各行各业,形成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,形成中医药文化共识。营造珍惜、热爱、传承、应用、发展中医药的社会氛围,让全体市民了解“中医治未病”,让中医药文化这把钥匙打开预防保健康复的大门。
3.“以点带面”,带动学生及其家庭了解中医。着重深入中小学校、幼儿园开展易于其接受的中医药治未病文化知识的健康教育讲座,开展系列专项活动,例如到学校举办中医药讲座义诊、开展中医药趣味活动、邀请学生担当义诊志愿者等。一个孩子的背后,就是一个家庭。我们让一个孩子接触中医、了解中医,就可以让这个孩子为中医药代言,就能间接带动一个家庭去了解中医,从而在全社会掀起学习了解中医的。
4.提升完善以中医为主导“全方位”的健康管理。依托泰安市中医医院,建立泰山国医健康管理中心,以中医“治未病”理念为主导,中止“查而不管”“查而不调”“查而不治”的恶性循环,形成“查而有管”“查而有调”“查而有治”的新理念和新模式;进一步明确中医“治未病”的含义和服务人群,科学制定并中医“治未病”服务项目,探索按病种进行人群中医特色健康管理。例如建立人群健康数据库,通过智能设备、大数据技术、“互联网+”实现全方位健康监测,分析出不同人群的体质、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,提出个性化、一对一的健康建议,并给出中医诊疗建议,实现精准管理,系统分析,实现“大健康”,切实落实中医“治未病”。
m6米乐主页 上一篇:财政部部长:2024年教育、社保和就业预算安排都将 下一篇:声音丨全国代表马永平:推动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迈上新